上周末,德甲联赛进行了阔别两个月之后的首轮比赛,同时K联赛也进行了复赛之后的第二轮较量。这两个分别引领欧洲与亚洲复赛之先的赛事,相互间却有一个本质不同——换人政策。
之前,考虑到联赛恢复可能安排高密度赛程,以及复赛会导致球员在夏季酷暑环境下踢球等因素,出于保护球员的目的,IFAB国际足球理事会临时修改了足球比赛规则,各大赛事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将比赛中换人名额从3个增加到5个。经过思考,K联赛最终决定维持原状,依旧和疫情之前一样每场比赛最多换3人;德甲联赛决定接受建议,上周末的首轮复赛就已经开始执行。
为了保持足球赛事的流畅性,避免被过多的换人次数切割得支离破碎,IFAB同时规定:这5个换人名额必须在3次换人之间消耗完,不过半场换人不计算在内,也就是说比赛90分钟内,总共有3+1次机会进行5名替补球员的调整。
从复赛之后的首轮较量来看,德甲教练们对于新规的接受程度并不统一。德甲16队里有10支球队用满了5个换人名额,8场比赛里科隆 VS 美因茨,法兰克福 VS 门兴和不莱梅 VS 勒沃库森这3场比赛消耗完了全部的10人替补。而且科隆和美因茨看起来更像出于新奇去尝试、而不是带着明确战术意义进行调整——10个换人里有5个出现在83分钟之后。积分榜排名前四的球队里,拜仁和莱比锡基本都等于无视了新规,弗里克和纳格尔斯曼都只在比赛里更换了3名球员,多特蒙德换了4人,只有门兴“锐意进取”,用完了全部换人机会。
增加两个可用的换人名额,对于不同球队、不同教练会有着不同的意义。那些习惯活用阵容、会根据比赛形势随时更改阵容结构,传统意义上的“临场专家”型教练可能会对新规的实行如获至宝。假设同样保留一个机动名额防止伤病等意外情况,新规实行后的临场调整空间比正常情况下足足翻了一倍,这其中蕴涵着极其可观的“可能性”和战术调整空间。勒沃库森主帅博斯可能就是其中之一,截至停摆前,他通过赛中换人调整为球队多拿了7个积分,德甲最多。
对于那些倾向打造稳定阵容和体系,比赛风格“不动如山”的教练来说,换人名额增加的意义也许不那么明显。但随着联赛推进,各家教练逐渐熟悉和适应新规之后,他们可能也会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到新规带来的变化浪潮中去。增加两个换人名额,细究起来,会给足球比赛带来远超想象的根本性影响。
如果把足球比赛里的14名(11+3)登场球员看作一种定量的、会随着比赛进行逐渐被消耗的资源,那么每一场足球比赛都是对主教练“规划能力”的考验。他们需要最大化手头资源的能效,力争最合理、最有效率、最具针对性地去利用手上的有限资源。毕竟替补阵容再豪华,你最多也只能让其中的三个人上场。用在中路还是边路?用来支撑防守补位,还是增强进攻策应能力,抑或是直接冲击对面防线?处处受限,所以只能方寸之间造乾坤,螺蛳壳里做道场。
在过往的漫长实践里,换人名额这种天然限制带来了一些不成文的固定思维。例如边后卫位置基本上很少进行调整,再比如大部分情况下教练都不会过早地用完三个换人席位,还有就是换人名额很少集中在某一条线上——把资源都投注在前锋或者中场线,那么另一条线就会缺乏生力军补充。对阵容体能状况的观察,对战术意图的执行,对体系发力期的把握,这些维度都会影响着主教练最终的临场调整决断,而体能消耗又是里面的重中之重。
体能是足球的根本。体能决定了跑动能力、对抗能力以及结合这两者之后的技战术执行能力,体能的调配与使用贯穿了足球场上宏观与微观的每一个时刻。经验老道的球员会懂得合理分配体能,火眼金睛的教练会精准把控双方阵容的体能黄金期和断档期,以此为依据进行调整、完成战术布置。在这样的博弈环境里增加两个可用的换人名额,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教练手底下增加了两个体能储备充沛的战术棋子。
那些中场打手,那些有速度有意识、能牵制和冲击对手防线的快马,那些披荆斩棘、用身体去消耗防守队员为队友打开空间的肉盾型前锋,他们的比赛方式可能会随着教练手中后备力量的增加而不同——以往教练对他们的指示也许是“我需要你踢满全场,因为我的后手要用在其他位置”,现在可能变成了“我给你50分钟时间,打爆他们!”球员的比赛方式不同,那么牵一发而动全身,局部的战术环境乃至整体的对抗节奏都可能随之联动。
可以更换5个人,等于带着1.5支球队打比赛,这完全有可能带来更激烈的对抗、更快的攻防转换、以及更加难以捉摸的发力期。当然现在来看,这个在特殊状况下诞生的新政策不大可能成为常态,也许2021年到来之后就会被取消。但哪怕只有半年时间,对于那些长于战术钻研的足球教练来说,都是一次对惯有思维的挑战和颠覆机会。他们能带来多少让球迷耳目一新的东西呢?令人期待。